齐鲁人物
齐鲁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人物 > 正文

青年学者赵伟教授: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探索者
青年学者赵伟教授: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探索者
2024-01-24 11:32 作者:李兴冉 张丹丹 摄影:张丹丹 受访者提供  山大视点   (点击: )

响晴的上午,赵伟教授的办公室里,错落有致的绿植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得屋里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爱笑”,是师生对他评价最多的词。他说起话来一直面带温暖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他说,自己很喜欢养植物,看植物慢慢生长,会觉得特别有活力。就像他同样喜欢培养学生,看着他们慢慢成长成才,“这种感觉特别好”。作为免疫学领域的专家,他将科研工作中对于未知的探索比作开盲盒,风趣的话语中饱含踏实淡然、快乐科研的态度。

赵伟,皇冠体育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皇冠体育首批齐鲁(仲英)青年学者;现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委会委员,山东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委、山东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赵伟教授长期致力于病毒感染与固有免疫的研究工作,以病毒感染为模型,揭示细胞内环境、代谢变化等在固有免疫激活和调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在阐明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和机体炎症风暴发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干预策略,为病毒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选择免疫学,深耕基础医学研究

赵伟教授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始病毒感染与固有免疫调控研究的团队之一。

固有免疫也称天然免疫,是指机体与生俱来的抵抗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非己物质的一系列防御能力,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1989年,美国著名的免疫学家Janeway提出了“模式识别理论”,即固有免疫系统由胚系基因编码的保守性识别受体来识别病原体所特有的保守性分子模式,区分出“非己”物质,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其清除。通俗来讲,就是固有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哪些是“敌人”、哪些是“自己人”,这一理论颠覆了之前形成的固体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无差别防御的认知。这之后,固有免疫成为免疫学研究的新热点。

2004年,刚刚读博士的赵伟选择了将免疫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之前,他接触了多个医学专业与临床科室,临床医学、影像医学、辅检科室……选择免疫学,是兴趣使然,也是在临床实践与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面对疾病,医生有很多“无力”的时刻。有一次,在急诊实习的过程中,赵伟遇到了一位因为感冒引起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因为送医太晚,到医院以后已经发生室颤、测不到血压了,最终没有抢救过来,这位患者是个年仅19岁的小姑娘。这件事情让赵伟印象很深,那时候他认识到,即使现代医学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对于一些免疫异常激活及调控机制等基础医学问题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为基础医学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

探索未知、解析生命的乐趣

固有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机制可以用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打比方。当病毒侵入机体、感染细胞后,会使细胞产生应激反应,细胞内环境和细胞代谢会发生很多变化,一些重要分子在细胞器间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就像人们本来可以在家、工作单位等场所之间正常通行,当暴风雨来临,再由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肯定会受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打一把伞,或者穿上雨衣啊”,赵伟教授口中的这把“伞”或者“雨衣”就是他们致力于探究与发现的,当病原感染时,机体固有免疫系统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机制。

赵伟教授与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

目前,赵伟教授团队主要聚焦病毒感染与机体防御相互作用,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和机体炎症风暴的发生机理,为病毒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20年,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成果揭示了细胞内脂质氧化还原稳态在免疫分子STING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启动中的关键作用。当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内会发生过度氧化,并特异性抑制STING介导的I型干扰素生成,影响机体的免疫活化,使免疫功能下降。但同时,体内的一种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4会抑制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维持氧化还原的稳态,使产生的有害代谢物减少,STING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就可以正常进行了。这一研究揭示了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为STING活化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

团队近期的另一项发表在IMMUNITY杂志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多胺代谢通过影响DNA构象的转换,从而调控DNA识别受体cGAS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揭示了一种防止细胞DNA异常识别的新机制,并为治疗cGAS活性异常相关疾病提供了治疗靶点。

“探索未知、解析生命是困难和枯燥的,但是,一旦有了新的科研发现,就会很快乐。”赵伟教授把这种解析生命的过程比作“抓娃娃”游戏,他幽默地说,就像很多人喜欢抓娃娃。你买不好嘛?是因为这一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抓到了会有获得感,“注册皇冠体育(正网)也是这样的,在不断地证伪过程中,由提出假说到最后得到实验验证,会有种惊喜感与兴奋感”。

对赵伟教授团队来说,从提出一个科研问题到最终得到解决,顺利的话要四、五年,而有的问题,囿于技术等原因,可能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免疫系统感知异常是有结构基础的,就是受体。目前该研究领域发现的受体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对赵伟教授来说,在探索生命、解析生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等着他和团队去解决。他们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解决,聚沙成塔,以基础研究不断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

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除了教学或其他工作,赵伟教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的。

博士研究生马云瑾说,导师每天七点多就会到实验室,晚上很晚才会回家,周末也不例外。“有时候,我们早上刚醒,就看到导师在微信群里分享科研文献了。那时候他已经在实验室开始工作了。”

“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赵伟教授说,“对科研人员来说,是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的”。自己读博士时,常常在导师曹雪涛院士的带领下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谈及导师,赵伟教授言语之间充满了敬意。导师在科研和生活中言传身教,让赵伟教授受益良多,尤其是导师对科研的热爱,他回忆道:“我的导师虽然事务繁忙,但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这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令人钦佩。”

赵伟教授参加仲英学者助益计划之师生沙龙

这种对科研的热爱与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赵伟教授身上得到了传承。已经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秦颖聊起导师赵伟教授来,对导师的科研热情和赤子之心敬佩不已。她说,导师跟大家讨论科研问题的时候,眼睛会发光,“他就是纯粹地喜欢这个学科,喜欢科研,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也敦促着我们在这一学科领域不断求索。”

赵伟教授与学生合影

赵伟教授说,老师的带动作用很重要,培养学生对科研感兴趣的内驱力也很重要。每年研究生入学后,他都会把学生叫到跟前,问他们的未来规划和发展目标,无论学生们是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其他工作,他都会要求大家好好学习,积累成果,为未来的道路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培养计划和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关注他们的成长,让学生们在团队中有获得感,得到成长”。具体操作上,研究生刚入学阶段,他会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操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生阶段,他要求学生对本领域的研究动向要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独立做科研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激励学生们多读文献,赵伟教授还组织了文献阅读和讲解比赛,激发大家的科研兴趣。秦颖说,导师是自己的科研领路人,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科研思维方面的训练,是导师带着自己一步步学会探究、解决科学问题,导师在科研上的严谨细致、创新性和洞察力也为她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生活中的赵伟教授在学生们眼里是一个随和爱笑、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的书柜中,在特别明显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学生送给他的漫画肖像,画像生动地展现了他眉眼弯弯、笑得温和纯粹的样子,漫画下方写着四个大字——逢投必中,是学生对赵伟教授科研事业的信心与祝福。

爱笑、有童心的赵伟教授仍然会为每次新的科研发现惊喜兴奋。怀着“探索生命挺有意思的”的初心与对科研的热爱,他和团队成员继续在免疫学领域深耕着,追寻着生命之光。




上一条:校友郭学平:透明质酸研究,一生做好一件事
下一条:“山东好医生”李刚教授:刀尖起舞者,大脑守护人
关闭窗口